46979人的叹息,与中国足球的未来

文 / 王帅

编 / 郭阳

如你所知,中国足球历史第一名梗也许会迟到,但真的不会缺席:下轮打平,即可出线。

6月6日,沈阳奥体中心,2026年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二阶段第5轮,中国男足主场迎战泰国。开场第20分钟,对方不到1米7的中场球员苏巴楚鱼跃头球破门,把为出线名额而战的中国队直接踹到了悬崖边缘。

但第79分钟,中国队替补上场的21岁小将拜合拉木禁区内抢射扳平。1:1的比分保持到了终场,根据积分形势,中国队在最后一轮若能客场不输给韩国,即可获得出线权。

而如果中国队输球同时泰国队最后一轮赢球,双方还需比较净胜球数确定出线资格。

是的, 打平即可出线。只不过这一次,是要去客场逼平亚洲豪门韩国队。

本来不用如此尴尬的。沈阳一战,只要中国队顺利拿下,就可提前一轮进军世预赛最后的18强赛,但泰国队上半场的进球,相当于「把中国足球的头按进了水里」。

所幸,在「窒息而死」前,中国队把头抬出了水面。然而,虽然此刻渡过一劫,但要想彻底「活过来」,中国男足还需要玩命。

此情此景,又像极了整个中国足球产业的现状。好像走出了最危险的时期,但依然需要不遗余力挣扎求生。

6月6日当天,在沈阳赛场之外,氪体也捕捉到了若干颇有意味的片段场景,它们恰巧与中国足球近几年的叙事形成了有趣的互文。

「越踢越差,就不看了」

下午3点半,沈阳地铁2号线。一位老大爷和几个球迷攀谈着:「来看球的?今天有球啊?好,挺好。我早些年也看,现在不看啦!越踢越差,就不看了!」

对从业者来说,「越踢越差,就不看了」是一个噩梦。现代足球已经深度融入了视听娱乐业的属性,甚至可以说,几十亿人对职业足球赛事的欣赏需求,已经在实质上成为了这项运动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

换言之, 今时今日的职业足球,是在跟所有视听娱乐业的项目争抢消费者,而一旦消费者对你丧失了兴趣,这种流失几乎是不可挽回的。

但比「因为踢不好而慢慢失去消费者」更可怕的,是「因没有比赛而失去全部消费者」。

其实说到底,沈阳之战哪怕真输了,也不会直接宣判中国队的死刑。

但赛前,各方都不厌其烦地渲染它的重要性,甚至纷纷冠上「生死战」的名头,就是因为, 如果国足无法顺利进入18强赛,不仅宣告着本届国家队冲击世界杯征程的落幕,更意味着,中国男足从现在起到2027年将失去所有高水平国际比赛机会。那将是对中国足球整个产业的致命打击。

所以拜合拉木的那脚凌空斩,真的是续命的。

「46979」

下午5点半,奥体中心对面万达酒店门口。给国足出征送行的球迷堆里有两个年轻人在聊天。

A:「哥们听你口音南方人吧?」

B:「对,我福建的,专门过来的。难得看一场,我们那儿就一个中乙队,天天保级。」

A:「嗐,我内蒙的。我们连球队都没了,前两年破产了。能 看一场是一场吧。」

又何止福建和内蒙。昨晚的沈阳,随处可见的是各色球衣,随处可听的各省口音。

有一位广东球迷,可能是没有红颜色的足球服,还穿上了易建联退役的纪念衫。而这「五颜六色的红」,最终汇聚成了奥体中心46979人统一的「中国红」。

必须承认的是,在中国,国家荣誉感是最大的集体荣誉感。所以职业体育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国家竞技体育的发达。国家体育,始终是体育迷的最大公约数。就像昨晚费南多踢飞点球又放弃空门的时候,没有球迷不在想念武磊。

从去年以来,中超联赛迅速恢复,并创造了每座主场城市新的火爆热潮。 但如何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实现国家体育和职业体育的双向促进,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

于产业而言,国家队赛事毕竟是少数,俱乐部赛事才是日常。中超的火爆令人欣慰,但下面的次级别联赛显然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漫长的发展道路。

良好的基层生态,应该让来看国家队的球迷回到家乡还有球可看,让更多只看电视的球迷有兴趣走进球场。消费群体越来越大,产业才有未来。

为中国而战

下午5点,奥体中心附近的小面馆。一位中年食客问一个学生打扮的球迷:「小伙子,这衣服哪儿买的?」「国外!我去年跟着咱们女足去的澳洲,现场买的!」

穿着限定版的助威服跟随心爱的球队南征北战,是每一个球迷的骄傲。而把球迷的骄傲感尽可能放大,就是主办方的责任了。

沈阳确实做了精心准备,除了地铁线赛后免费乘坐且延长运营到24点、合作酒店及景点提供折扣价这些贴心服务之外,主办方还给全场准备了5万件助威服,保证每位球迷都能和国家队「与子同袍」。

其实出于成本的考量,全场派发球衣在足球比赛中并不常见,这些不惜代价的动作,无疑是为了带给所有球迷最极致的体验。

每个座位都有助威服

同样地,赛前3个小时,奥体中心外场的嘉年华全面开启,主办方所有合作伙伴各显神通,为远道而来的球迷提供吃喝玩乐各式服务,还有发放许愿卡的小姐姐千叮咛万嘱咐:「要写可以实现的愿望哦!比如想要谁的球衣或者签名,这样我们能努力帮大家实现!」

如前所述,这样一场事关重大的比赛,本身就带有体育娱乐大秀的属性。球迷作为消费者花钱买票,需求已不单单是收看90分钟比赛了。 用商业的逻辑描述,周边配套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的是复购意愿和行为。

可以说,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都以100%的热情提供了服务。因为他们知道,球迷高兴,就会使足力气给球队加油鼓劲;有了拉满的主场声势,球队就更有可能赢球;球队赢球,产业才会蒸蒸日上。

但最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哑然失笑的事实:体育大赛周边配套的一切都可以规划安排得完美妥帖,唯独比赛的结果,谁也安排不了。就像中国足球,每逢关键时刻,就得看别人的脸色。

活下去。

晚上10点20分,人群散场。几个朋友商量着去哪儿吃饭。

A:「吃啥不重要,一人脚底下墩一箱啤酒。」

B:「喝啥玩意儿,又没赢!」

A:「没输就不错啦,这么多年了,习惯了。」

失望是溢于言表的,以至于体育场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凝重起来。「去客场逼平韩国」之于当下这支国足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若说中国球迷的抗打击能力,恐怕早已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能怎么办呢?对球迷来说,这个问题简单,喝一顿酒吐槽一番,第二天生活照旧——「习惯了。」

但对于中国足球,「能怎么办呢」,则是一个复杂且困难的话题。每一次都在错误中反思,每一次又都在反思中继续犯错;每一次失望后都有点希望,每一次又在希望中持续失望;每一次都奄奄一息,每一次又挣扎求生。

2016年9月,俄罗斯世界杯预选赛,同样是沈阳主场,中国队迎战伊朗队。时任伊朗主帅奎罗斯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表达过一个非常精道的观点: 「对于亚洲大多数球队而言,世界杯预选赛,尤其是预选赛最终阶段,是亚洲层面最高规格和水准的赛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世界杯’。我们所有工作的目标,以此为基准就足够了。」

如今,这句话放在中国队身上何其贴切。

有人说,竞技体育就是对于人的求生欲望的一种测试,比赛的终极目标「不是赢下去,而是活下去,活到最后就是赢」。既然这是我们的「世界杯」,既然还有一线生机,4天后,是不是该倾尽全力搏上一把呢?

活下去,才有资格谈怎么办。天助自助者。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