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赢的怎么输掉 英格兰“命硬”只是下限高而已
足球赢了?一路靠“命硬”挺到欧洲杯决赛的英格兰,终于在看上去更享受足球的西班牙面前败下阵来。1比2,这个比分其实很英格兰,在这届大赛他们从未有过大胜,淘汰赛阶段也总是刚刚好能击败对手。只是这一回结果反了过来,不是索斯盖特的球队绝杀或者绝平对手,而是他们因为最后时刻的丢球无力回天。这真有那么点“因果报应”的味道,三狮军团之前赚到的,现在还是吐了出来。
不过老话说“莫以胜败论英雄”,就像之前我们不能因为英格兰一路过关斩将,就断言“索斯盖特不能骂”,现在他们输了,也不该立马来一场三狮主帅的批判大会。事实上单就这一场决赛而言,英格兰人的总体表现并不算太差,至少他们在大部分时刻都采取了相对正确的应对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收效,足够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支完全靠运气才走到决赛的球队。
在这里,笔者并不想为英格兰唱响挽歌,毕竟他们的比赛观赏性一直都低于大众的期望,这场决赛也是一样。只是从纯战术的角度而言,大赛的最后一战有点“乏味”也在所难免,因为双方都会惧怕犯错,都会担心一不留神就倒在终点线前,谨慎一些是最常见的选择,并不是只有以保守著称的索斯盖特才会强调“安全第一”。
从英格兰开场后的布阵来看,你也不难察觉出南门是做过功课花了心思的,同样是那几名首发球员(只用卢克·肖替换了特里皮尔),三狮军团的阵型却又来了点新花样:不再是3中卫为主,而更像是4231,两侧沃克和卢克·肖分别紧跟西班牙的年轻飞翼,双后腰组合也有助于加强边路协防。另外福登出现在了10号位,贝林厄姆则更像是一名左前卫,这样的变动也像是听取了“外界意见”终于从善如流。
变化的效果也曾经还算不错,虽然决赛的上半场略显沉闷,但重点在于英格兰抑制住了西班牙的边路优势,同时也在反击和定位球进攻中制造了一些险情。这算不算延续了主打“偷鸡”的战略?肯定算,但与之前情况所不同的是,对手从硬实力远不如自己的瑞士、斯洛伐克等队换成了整体强大、尤其是中场控制能力很强的西班牙。在这样的前提下,稍微“龟”一些可以理解,只要不是只会防守不敢出击,那就算懂得审时度势,战术合理。
至于下半时开场后的风云突变,或许反倒与英格兰想进攻有点关系。眼瞧着对方折损大将罗德里,三狮众将可能有点“机会来了”的心理暗示,不承想却被西班牙一次快速的边路传递加横向转移彻底打穿防线。在那之后,三狮后防一度风声鹤唳,要不是奥尔莫、莫拉塔等人没带射门靴,英格兰队可能在第60分钟前就被彻底打花。但后来比赛还是胶着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甚至让人隐约有种又要加时的感觉。这是因为三狮还是带着一股韧劲,同时“索圣”的后招也确实拥有很大的威力。
必须承认,当球队陷入危急情况时,英格兰是绝对有人愿意挺身而出的,尽管效果未必都理想。这包括梅努的频繁前插,他的站位甚至超过了前腰福登。而贝林厄姆也在60分钟后开始逐渐“接管比赛”,他在第64分钟于禁区弧顶的那记回旋转身后远射稍稍偏出,几乎可以说是为三狮提振了士气,吹响了反攻号角。另外丢球偏早,对手很强,索斯盖特的换人调整也比以往来得更快。第61分钟他就撤下已经没有多大作用的队长凯恩,换上半决赛的绝杀英雄沃特金斯,然后第70分钟又是第二换,用专业的进攻球员帕尔默替下梅努。
换队长,再变阵单后腰,如果欧洲杯只有这一场大战,索斯盖特肯定能算有魄力、有胆识的教头。而帕尔默登场仅3分钟,就接贝林厄姆的回做远射扳平比分, 这俨然是神奇换人,称得上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不过一来英格兰最后还是输了,二来南门此前早有不少“换人迟缓”的前科,所以赛后还是可以质疑一番:为什么不乘胜追击?为什么要到再度落后,才用托尼换下福登?
单后腰未必守得住,这是普通球迷都会担心的要点。而对面第83分钟调整中卫用纳乔换下勒诺尔芒,则基本是在提醒英格兰:西班牙后防也快坚持不住。如此需要再次冒险的时刻,索斯盖特又回到了老路,他稍微等了等,等到对手妙传打穿本方中场防守,然后一个撞墙配合将比分再度超出。
补时阶段,赖斯和格伊的连续头球攻门证明,“轰炸”西班牙是可以收到效果的,但这一回三狮没有贝林厄姆读秒倒钩破门的运气,被奥尔莫门线救险成功。此时托尼已经登场,比他上两次替补出场的时间都要更早,但场上局势已经彻底变了,西班牙不是斯洛伐克或者瑞士,他们根本就没有给英格兰17号触球的机会。
当然了,就算托尼早一点登场,他也未必能够改变局势。赛场上的变量很多,英格兰有没有可以利用的空中优势只是其中的一项。比如说亚马尔的那两脚内切射门要是能进,英格兰不早就崩了?三狮一直处于劣势这是事实,他们有很多球星,但组合到一起别说“1+1>2”,就是想达到“1+1=2”的效果也很困难,这才是败北的根源。
也许凭借球星的个人能力,以及对一些特定技巧的钻研,索斯盖特的球队能够保证他们很高的下限,但真要突破自己上限去摧毁真正的强敌时,单靠“命硬”与“大智慧”就显得有些单薄了。
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闫羽
原文链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