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智勇,你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
今儿记录一波帝哥的心里话,别说我“不务正业”了。
石智勇在巴黎奥运会男子73公斤级决赛中因伤三次挺举失败。
他发视频致歉: “以这样的方式收尾,实在对不起大家了!”
受到伤病影响,已经无法正常走路。由于患有严重的腰伤,比赛结束后他走路时已经无法直立,只能斜着身子。
非常自责的石智勇流下了不甘的泪水,但尽管如此,他第一时间想的,还是向大伙道歉...
这一幕幕,看得很是让我触动。
我很欣慰的是,看到他的道歉视频留言区,那些暖心的话。
最高赞的一条是:“现在的中国不像当年了,大家也不允许刘翔事件重演,你已经很棒了!”
“我什么档次,你向我道歉!”
“有几个运动员可以拿到2枚金牌,连续三届参加奥运会呢?你已经是英雄了!”
“为什么要道歉,你又没做错什么!”
“你谁都对得起,唯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身体!”
...
极其干净而温暖的评论区。
确实如此, 石智勇不需要向任何人道歉。
“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这么在意一场排球比赛的输赢?”
郎平是这样回答的:
“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等有一天我们内心强大了,就不会把赢作为比赛的唯一价值。”
到了2024年,我觉得现在大家更能客观看待金牌了。
我们的国家,也不需要用金牌去彰显民族自信了。
英雄也有力所不及的时候,英雄也可能会失败,英雄也会有脆弱的一面,英雄也会表现得不如人意。
允许运动员失败,允许运动员也会有瑕疵,这才是时代的进步,才是人性里面真正充满光辉的地方。
这也才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真谛。
然后,帝哥聊点个人感受吧。
每次看到举重,我都第一时间想起山东的那个女孩唐功红,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
雅典奥运会上的“舍命一举”,夺得金牌。
她和张美兰的对决,堪称经典。
当时,有一篇文章叫 《雅典奥运:唐功红“苦孩子”的冠军之路》 ,把她的人生经历描述得很清楚。
有的话呢,帝哥不能说得太直接,大伙可以去查一查她当时的故事...
但我想说的是,举重这项运动吧,所有运动员真的是拼命在争取金牌。
我不会把他们的玩命描写得很高大上,什么“梦想”、什么“为国争光”、什么“奥林匹克精神”之类的...太大,太空了。
很现实的一点, 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命运,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
扪心自问,如果屏幕前的你,家境优渥,你会送你的孩子去练习举重么?会让他走职业道路么?
这个项目啊,太苦了。
尤其是一些80/90后运动员,他们选择这条路,有很重要的一点:体校包吃包住。
所以,我们国家的举重运动员,大多都是苦孩子。
石智勇,199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一个贫困家庭,启蒙教练肖双贵的三顾茅庐,他的父母最终被说服,同意他去学习举重。
谌利军之所以入体校练习举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校不需要钱,学费生活费,体校全包。他第一次夺取全国冠军时,他家才买上一台双门式冰箱。
东京奥运会他终于拿到了冠军,弥补了遗憾,他说他很开心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
曾经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吕小军差点中断举重去跑货运...
前面提到的唐功红,出生时,全家主要依靠父亲每月30元的收入维持生计,而母亲的日收入甚至连5角都不到。
......
当你知道这些,还会谈什么大道理么?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就好比你和街上的一个乞丐去谈梦想、画大饼,他大概率会和你说:“我TMD只想要一块面包!”
一个金牌很多时候,可以改写一个家庭的命运...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运动员的成材率是很低的,那些没有实现梦想的运动员呢?
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没有获得金牌的更多的运动员们,他们此后的生活何去何从?
石智勇、谌利军、唐功红...这些奥运冠军们,从某个角度来说,已经是幸运儿了。
赢了金牌确实光宗耀祖、锣鼓喧天、领导连夜就上门拜访、很多不认识的亲戚都来了...
那输了呢?体育真的很残酷。
所以呢,我更想说的是,整个社会还是需要给那些关注度不高、高难项目但低收入群体更多的关爱。
比如,举重、跳水、体操...
这些观赏性和普及性、商业化程度都不高的项目,退役后的就业方向太窄,伤病缠身不说,而且很多运动员,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所以退役后的生活...
出不了成绩,怎么办?
再往现实了说,举重运动员吧,样貌身材也不属于帅哥靓女的那一拨,也不擅长炒CP,平时也没流量,不会动不动就出现在热搜里,头版头条往往也没他们什么事儿,往往是奥运会拿成绩的时候,才被我们短暂关注,受邀的综艺、 广告什么的少之又少。
他们不是流量和品牌方的宠儿。
20年前,穷人家的孩子学体育,几乎是没有退路的。
并且,学体育是跟社会存在一定脱节的。在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运动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并非偏见,别喷...)
希望国家在培养他们的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让他们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后,依然有所依。
这是对运动员更大的尊重。
最后,回到石智勇身上,我想说的是:
和人生的舞台相比,举重台还是太小了,过后往后的生活吧!
没事多去钓钓鱼,就挺好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