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再发文!体育老师亟需主科待遇
教育部整治挤占体育课行为,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尊重体育教师。
文|林苑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布通知,2024年全国计划招聘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3.7万名,体育教师在列。
这也是教育部连续两年强调“进一步加强体育与健康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
据悉,中央财政自今年起决定上调特岗教师的工资性补助标准。具体而言,中部地区的特岗教师年人均补助将由原先的3.52万元提升至3.88万元,而西部地区的特岗教师则将从原有的3.82万元增加至4.18万元。对于那些完成三年服务期限、考核合格并表达出留任意愿的特岗教师,他们将获得正式的编制,并会落实相应的工作岗位。
鉴于当前体育教师的紧缺现状,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体育教育人才流失问题,业内专家呼吁,有必要提升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以缓解这一严峻局面。
01
体育教师与“主科”教师待遇差距显著
得益于“尊师重教”的传统,我国教师一般享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现实中,体育老师却很难受到同等的重视,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待遇差、职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困扰着体育教师群体。
在多重因素影响下, 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相比存在同工不同酬、晋升滞后等不公平现象。
在过往的教育实践中,部分学校将“主科”与“副科”教师的津贴划分为不同层级,其中体育作为非传统学科,其教师津贴被置于最低层级,与“主科”教师之间的津贴差距显著。
除了工作待遇上的不平等,许多中小学在对待体育与健康教学上亦显得重视不足。这些学校往往将教学重点过度倾向于文化课教学,导致在师资配置、硬件设施投入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均偏向文化课。
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发言权、平等晋升、教学中的自主决策权等应有权利难以与其他科目教师齐平。
与此同时,根据调查显示,接近半数的体育教师也承担着沉重的教学任务,面临着满负荷教学的困境。
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及不断优化教学理念的教师而言,他们往往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并利用业余时间或课余时段进行自我提升。然而,这种自我提升的努力有时却会被校领导误解为“不务正业”,认为他们没有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培养与教育工作中。
进一步而言,在教师培训资源的分配上,大部分学校倾向于将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优先给予文化课教师,而体育教师获得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则相对较少。这种分配方式反映出学校对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积极性。
不少一线体育教师认为,若未能提升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与话语权,仅单纯增加其教学义务,也不把体育当成主课去尊重,那么当前体育教师流失的严峻状况将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有专家指出,在与其他“主科”教师待遇,具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体育教师的“安贫乐道”精神不仅不现实,也与教育发展格格不入。体育教师职业应该朝着受社会尊重的方向发展,更需要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方面的“待遇”回报。
02
有校领导认为“体育教育就是体育老师的事”
浙江师大教授王水泉在《体育课根本目标与根本内容的偏离与匡正 》一文中指出, 在教室中以“坐学”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仍被认为是最有效率、最被国人接受的“知识”传承方式, 这与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工具主义观念的禁锢有很大关系。
“ 从身体认知的角度看,体育课程理所当然属于’知识类课程’,且这种‘知识’并非狭隘的书本知识,而是强调知行统一(‘懂’与 ‘会’统一) ,具有既能’知得真切笃实’又能’行得明觉精察’意蕴的实践智慧。”王水泉写道,“这样认识体育课,甚至可能为我们找到 改善当下教育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升学率与精英主义等问题的依据与思路。 ”
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多还保持传统体育教育思维。罗潇、郑家鲲、杨宗友在广东省7所省属重点中小学体育负责人进行访谈发现,“有2所学校 校领导认为教育都是学校包办,体育教育就是体育老师的事。”
还有部分学校考虑到安全、教师岗位和经费等问题存在排外现象。由此导致许多新资源、新策略、新方法无法得到切实执行,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还可能使得“双减”政策仅停留在表面,未能真正落到实处。
对此,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提出“三项规范整治重点”和“十二条负面清单”,严禁学校挤占体育课;严禁学校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 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畅通并公布规范办学举报电话、邮箱、网络平台等受理渠道,广泛接受学生家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
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石中英看来,这些“严禁”并不是新政策、新要求,而是以底线的形式予以重申提醒,进一步做到人人皆知,让校长教师知敬畏、守底线。
有专家认为,部分“体育薄弱校”的存在,是由于体育教师的主体性问题与教育生态环境恶性互构,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前亦未被重视的是,班主任及其他科目教师也普遍面临着体育锻炼时间匮乏的问题,对体育的认知亦相对有限,因此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和树立体育精神方面未能充分起到应有的表率。
03
退役运动员与社会力量进校难
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资源普遍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体育师资力量不足、二是体育经费短缺。
近年来,为优化体育师资结构,多个地区相继出台新政策,积极引进优秀的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担任(或兼任)体育教师,旨在确保体育活动课教师配备充足,有效弥补当前体育师资的短缺现象。
大量的退役运动员,本应成为学校体育教师资源的有效补充。但在探讨退役运动员进入中小学执教的议题时,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当前的体育教师待遇水平很难吸引更多优秀退役运动员投身于中小学教育事业。
以政府安排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为例,政府原本意图根据退役运动员的竞技成绩,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各地区学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县级以上学校内部编制名额的限制, 不少退役运动员最终被分配到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任教。这种转变对于曾在体制内的退役运动员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 。加之农村学校在权益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许多退役运动员最终选择放弃这一转型机会。
另一方面,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制度支撑缺位、收入微薄、教育理念差异等原因,使社会力量在助力学校体育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些困境。 例如早前河南省一份调研显示,有71.15%的省内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知道哪些社会力量愿意提供帮助。
未来通过合理吸纳退役运动员入编以及确保社会力量得到明确权益的参与,将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推动体育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展望未来,相关举措对于促进整体教育体系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王水泉.体育课根本目标与根本内容的偏离与匡正[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24,第48卷(2): 1-13
罗潇,郑家鲲,杨宗友.“双减”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价值、困境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2,第42卷(6): 75-84
谢辉强,李冰.政策文本视角中的我国体育教师待遇发展问题研究(1949-2021)[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第41卷(6): 111-114
邓继英,刘石军,陈智.体教融合背景下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教师的困境及路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21,第43卷(4): 119-123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Unsplash及电影《老师·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