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场三角站位下边后卫必须内收!达洛特留在曼联的原因找到了

滕哈格治下的曼联,在昨晚的热身赛中4-0战胜利物浦,为季前备战开了个好头。

热身赛的参考价值有限,而且双方的诉求存在差异。重建压力较大且近期舆论环境很“危险”的曼联,不敢在“首战”出现大纰漏,因此,滕哈格直接派遣主力首发。以球员“暖身”为目的的利物浦,则让全队分3批分割90分钟的登场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曼联半场3-0领先,也算是热身预期差异的体现。

因此,滕哈格在赛后说出了那句“我们不会高估这场的赛果”。

对于曼联来说,这场热身赛呈现出了非常多“滕哈格式”的思维,但执行力度与效果还需慢慢观察。不过,有一个“困扰”曼联球迷较多的疑点,似乎可以暂时找到答案:达洛特为何依然留队,上赛季逐渐压过万-比萨卡后,在滕哈格治下暂时抢得主力。

双中卫加一个拖后后腰的三人站位,这是滕哈格体系的出球基础。在阿贾克斯时代,甚至会加上具备中距离传递脚法的门将。

图1:上赛季欧战,阿贾克斯频繁固定的后场三角站位,门将也频繁参与其中

因为具备中距离传递脚法的门将可以参与到进攻组织环节,一侧的边后卫就可以充分抱紧边路,然后接后场转移球,完成弱侧的持球推进。

此前2个赛季,阿贾克斯在诸多场次中后场没有明显的对抗与推进强点,却能在频繁受压时完成有效的组织推进,就是得益于这个体系。

图2:后场三角站位受压下,阿贾克斯通过门将的精准传递,破开对手高位

对阵利物浦,这种进攻构建的初始环节,同样展现出了滕哈格的这种思路。弗雷德是回撤幅度更大的那个,而且,他回撤接、传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麦克托米奈。但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后场三角距离未能充分拉开,在前场需要适度压迫对方阵型的情况下,谁来靠近后场三角呢?

边后卫。

由于卢克肖具备更好的推进与配合冲击素质,他的内收次数明显更少。因此,右侧的达洛特就需要不断的内收。

图3:曼联后场三角站位下,达洛特的内收态势非常明显

在英超赛场上,边后卫内收的最成功的代表,来自曼城的坎塞洛。曼联右边后卫的选择,从朗尼克开始,就逐渐偏向了达洛特。

上赛季英超,达洛特与万比萨卡均出战了1800分钟左右。只是从使用轨迹上来看,达洛特是更受朗尼克信任的那个。而且,从目前的消息以及滕哈格首场热身赛的布局来看,达洛特依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同时,曼联后场的第一笔引援是左边后卫马拉西亚,从侧方面也展现出了达洛特的“地位稳固”。

爆发力一般、综合持球素质也不算翘楚、传中质量“一言难尽”的达洛特,靠什么获得朗尼克、滕哈格这两位大陆流派主帅的青睐?出球。

图4:上赛季英超,达洛特中长距离传递的区域与成功率

图5:上赛季英超,万比萨卡中长距离传递的区域与成功率

综合来看,达洛特的长传次数、成功率都更好,而且,内收的趋势也更明显。当然,因为索肖与朗尼克的理念存在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这却有非常好的指向性。

从对阵利物浦的比赛来看,达洛特内收后的效果较为明显。瓦拉内与林德洛夫增加了激进的地面传递,达洛特频繁内收来到空位后,开始送中长距离传球。

图6+7:达洛特内收后出球的两个代表性例子

这种策略是对曼联创造能力的一种补充。

B费到来前,曼联的出球组织过分依赖博格巴,而且他在受压等多重因素下的不稳定,让曼联的进攻呈现出较大问题。引进B费,核心目的就是利用他的无球跑动,然后来到空位去送最后一传/射。但问题在于,对手对于B费的砍伐增加,以及他自己的“盲目上头”操作越来越多,曼联组织上的短板又开始放大。

朗尼克与滕哈格对于进攻组织构建上的要求非常细致,尤其是滕哈格,后场小个带动传跑瞄准的就是空间与时间上的转换。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舍弃卢克肖的冲击,那暂时就只能依靠达洛特内收的这部分素质。

虽然很容易被忽视,但在进攻构建上还是可以尝试一把。

不过,滕哈格并不是“刻舟求剑”般的硬套自己的思路,在下半场换上替补阵容后,曼联的后场站位就是一个“常规”的倒梯形站位:后卫线与两名小将后腰,进行耐心的组织。只是在阵地进攻时,马拉西亚才会像费耶诺德、荷兰国家队时内收。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相关阅读

回到顶部